閑時瀏覽社交媒體,我總能刷到類似的畫面:一個年輕人舉著自拍桿,在博物館的青銅器前凹出“博物館限定姿勢”。穿著漢服的姑娘們對著唐三彩拍照,發(fā)朋友圈配文“穿越千年對話”。還有的博主直播講解文物修復過程、名畫中的歷史與文化,而直播間里求知欲旺盛的觀眾絡繹不絕。
博物館熱方興未艾,博物館成了很多人的打卡地,年輕人與古老文物接觸還有了新模式,比如用短視頻記錄下文物的“顯眼包”時刻:兵馬俑突然“活”過來眨眼,青銅器自帶背景音樂旋轉跳躍,連脊獸都成了“表情包界的頂流”。有位博主說得好:這是“歷史碎片”與“社交密碼”的化學反應。
我也喜歡去博物館打卡,為此還認識了一群“搭子”,閑時去看展比逛街購物還來勁,甚至很有儀式感地穿上漢服。我覺得博物館的“美”提供了一種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——我站在曾侯乙編鐘前,仿佛能聽見2000多年前楚地的雅樂。我凝視敦煌壁畫,目光劃過的是千年前的礦物顏料與藝術光彩?,F(xiàn)代科技的加持更讓我興致盎然,博物館的裸眼3D讓文物“活”過來,元宇宙展讓我仿佛“穿越”回漢唐,讓我流連忘返。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博物館用VR技術復刻大秦盛世,讓古老文物與數(shù)字影像疊加,觀眾仿佛伸手就能觸摸當年的月光。
博物館熱有一種更深層的推動力,就是博物館主動“破圈”,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“出圈”的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,比如故宮的角樓咖啡、河南的“考古盲盒”等,據(jù)說天宮藻井冰箱貼都很搶手。還有的博物館推出集章活動,我會為了收集那些有特色的印章而去逛展。當歷史、文化與茶飲、盲盒、漢服等撞個滿懷,年輕人很難忍住不“入坑”。
當然,博物館打卡熱背后也藏著隱憂,有的人參觀熱門大展,排隊兩小時,只為“出片”發(fā)朋友圈。不過,有些文物更適合安靜地凝視,打卡熱免不了帶來喧囂。很多事都有利有弊,換個角度看,當人們愿意為了一場特展專程飛去一座城,當人們在文創(chuàng)店前駐足研究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的前世今生,博物館便成為連接過去與現(xiàn)在的紐帶。
當博物館從“高冷范兒”變得有“煙火氣”,我們既要擁抱這種變化,也要理性看待。畢竟,有些文物需要細細品味,有些歷史需要深度思考。對文物來說,打卡只是開始,了解更加重要。
我覺得,我和文物的交往故事才剛剛開始,下次走進博物館,我要少拍兩張照片,多問自己一個問題:“這件文物背后,藏著怎樣被歲月書寫的故事?”
(夏學軍)
(編輯: 廣州網(wǎng) 龍煜)